诗经·小雅
- 都人士 -
图片
《小雅·都人士》
彼都人士,狐裘黃黃。
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。
行歸於周,萬民所望。
彼都人士,臺笠緇撮。
彼君子女,綢直如發。
我不見兮,我心不說。
彼都人士,充耳琇實。
彼君子女,謂之尹吉。
我不見兮,我心苑結。
彼都人士,垂帶而厲。
彼君子女,捲髮如蠆。
我不見兮,言從之邁。
匪伊垂之,帶則有餘。
匪伊卷之,發則有旟。
我不見兮,雲何盱矣。
「彼都人士,狐裘黄黄。
其容不改,出言有章。
行归于周,万民所望。」
“都人士”,是指从都邑中来的贵族,也可以是指从京都来的。但清·马瑞辰解释:“都人士”即美男子。
“狐裘”,即狐狸的裘皮
“出言有章”,即“出口成章”。
“行”,是副词“行将”。
“周”,是指宗周的丰镐两京。
“望”,是仰望。
诗的第一章是说:
那位从城里来的美男子,身上穿着黄色的狐狸皮袄。
其容貌没有改变,依然是出口成章。
他行将回宗周去了,他是万民之所望。
「彼都人士,臺笠缁撮。
彼君子女,绸直如发。
我不见兮,我心不说。」
“臺(台)”,即“薹草”,为莎草科薹草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,是编制蓑衣的原料。(详见《小雅·南山有臺》,点击转跳)
“笠”,是尖尖的斗笠,既可遮阳,又可遮雨。
“缁[zī]”,是黑色的布帛。
“撮[cuō]”,是绾住束发用的头巾。古时候无论男女都不剃发,而是把长发在头顶绾成一个发髻。男子除了用冠冕罩住发髻外,还可以简单地用一块黑布来绾住发髻。
“子女”,是指“都人士”的女儿。
“绸”,是“稠”字的假借,即稠密。“绸直如发”,是“其发绸直”的倒装。
“说”,是“悦”字的假借。
诗的第二章是说:
那位从城里来的美男子,只用一块黑布简单地绾住发髻,头上还带着莎草的斗笠。
跟着他一起随行来的女儿,梳着稠密的直发。
可惜我没有见到,心中有些不悦。
「彼都人士,充耳琇实。
彼君子女,谓之尹吉。
我不见兮,我心苑结。」
“充耳琇实”,《卫风·淇奥》写作“充耳琇莹”。
“充耳”,也叫“瑱”,是挂在帽子两旁下垂及耳的饰物,可以塞住耳朵以避听。
“琇[xiù]”,是一种像玉的美石。
“吉”,是“姞”字的假借,据说是黃帝的十二姓之一。古时候女子称姓、男子称氏。“姓”是血缘的标记,“氏”是门第的标记。“姞”,是这个女子娘家的姓。
“尹”,是该女子出嫁之后,前面再冠以夫家的“氏”。
“苑[yù]”,是“郁”字的假借。“郁结”,即心情郁闷,纠结不解。
诗的第三章是说:
那位从城里来的美男子,耳旁垂着美石的耳坠。
跟着他一起随行来的女儿,名叫尹姞。
可惜我没有见到,心中郁结不解。
「彼都人士,垂带而厉。
彼君子女,卷发如虿。
我不见兮,言从之迈。」
“垂带”和“厉”,都是指系于腰间衣带的下垂部分。“而”,是表示平列的连词。
“卷[quán]”,是弯曲。“卷发”,是女子两鬓向上卷曲的头发。
“虿[chài]”,是蝎子的古称。蝎子在行走时,尾巴会弯曲而向上翘起。
图片
“言”,是语气助词。
“从”,是跟从。“言从之迈”,意思是真想跟从在她后面一起行走。
诗的第四章是说:
那位从城里来的美男子,腰间系着下垂的衣带。
跟着他一起随行来的女儿,两鬓向上卷曲的头发,像是蝎子的尾巴向上翘起。
可惜我没有见到,真想跟从在她后面一起行走。
「匪伊垂之,带则有余。
匪伊卷之,发则有旟。
我不见兮,云何盱矣。」
“匪”,是“非”字的假借。
“伊”,是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是”。
“旟[yú]”,是动词扬起、翘起。
“盱[xū]”,是形容词忧愁。
诗的第五章是说:
不是腰带故意要下垂,而是因为腰带本来就长而有余。
不是两鬓的头发故意要向上卷,而是因为稠密的头发本来就高高耸起。
可惜我没有见到,叫我如何不忧愁。
这古人可真是多愁善感。
图片
END文章 | 青枫爷爷排版 | 陨 桃
图 | 资料图
音乐 | 君若 - 木兰柴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51配资网-股票配资利率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-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