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,他的许多大学同学谈起他,都不胜唏嘘。
主要是他走得太早了。
理想的翅膀还未完全张开,艺术天分也未完全释放。
他便悄无声息地,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只把一些旧日影像,保留在了斑驳泛黄的光影之中。
一、
大家还记得一部叫《通天临记》的香港老电影吗?
讲述的是,上个世纪70年代,香港电影圈临时演员的悲喜遭遇。
影片由后来执导出《少林寺》的张鑫炎担任导演,方平、刘雪华、鲍起静等明星联袂主演。80年代初在内地上映时,被改名为《银幕天使》,观众如潮。
我相信看过这部影片的朋友,一定不会忘记方平那笑中含泪的表演方式,也一定有被年仅20岁的李雪华,那犹如出水芙蓉般的清纯所惊艳到。
但大家还记得影片结尾处的那场“假戏真做”的高潮戏吗?
身为临时演员的阿通(方平 饰),被自己的好朋友沙皮猪“挖坑”,无意间竟陷入进一场黑帮之间争地盘的械斗中。
万般无奈之下,阿通只好随机应变,然后凭借敏捷的身手,和一点点运气,逃出生天。
这场戏充满港式幽默元素,曾给我们留下非常深刻的记忆。
但大家还记得在这场戏里客串黑帮老大的那位演员吗?
对,没错了,就是他。
各位有没有觉得,有几分眼熟?
再给大家看一张他的剧照。
这下就恍然大悟了吧?
是的,他就是曾在经典抗战影片《地道战》中,出演村长高老忠的那位演员。
他的名字,叫王炳彧。
不过当时大家根本都没有将片中的“黑老大”这个角色,与他本人联系在一起。
一是他无论扮相还是戏路,都与他之前所演惯的角色,截然不同。
二是大家也不会想到,他身为北影厂的演员,怎么会跑去香港拍电影?
而且更加令人意外的是,他在拍完这部电影后不久,就悄然离世了。
从此,他便如同一颗流星,匆匆划过。
只留下些许光亮,存留在我们日渐模糊的记忆里。
可是原本,在很多人看来,他是完全具有成为老戏骨潜质的。
而且一度,他在北影厂,还有作为赵子岳等著名演技派演员的接班人,进行重点培养和使用。
浮生如梦,世事无常。
好在还有光影,记录下了他那短暂的银幕之旅。
他曾经是个非常幸运的年轻人。
二、
1935年,王炳彧出生在陕西西安。
打小就少年老成。
但他很爱好文艺。
1956年,北京电影学院正式成立,面向全国招收第一批表演专业的本科生,21岁的王炳彧,在西安报名,参加了考试。
最终经过严格的选拔,成为34位幸运儿中的一位。
他的同班同学中,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许还山、王苏娅、马精武、胡乐佩等电影明星。
当年的许还山是怎样的玉树临风?
那时的王苏娅又是何等的风姿绰约?
唯独王炳彧,打眼一看,就像是从山里走出的“老农”一样。
前排右一为王炳彧
21岁的他,就长得跟51岁的人一样。
所以他便成了大家所公认的“老大爷”专业户,几乎承包了所有练习小品中“老爷爷”的形象。
学校当时倡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。所以1957年,导演系的学生和表演系的学生,一起拍出了实验性的电影《穿山巨龙》,王炳彧便在其中出演了老司机张果祥一角。
别看他当时只有22岁,而且是第一次登上银幕,但演起戏来,却格外老成。
随后学校拍摄电影《父子俩》,安排他出演地下工作者老高一角。
他又凭借自然成熟的演技,迅速“出圈”。
1960年,王炳彧从北影电影学院毕业,以出色的专业成绩,被分配到北影厂做演员。
当时北影厂人才济济,群星闪耀。正是张平、于蓝、于洋、谢芳等电影明星最当红的时候。所以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学子,很难得到冒头的机会。
可是王炳彧却很快就受到了重用。
我想这跟他的形象和戏路,都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因为虽然当时北影厂演员众多,但真正能出演“老人”的演员,却屈指可数。
数来数去,似乎就只有在《林家铺子》中出演老通宝的赵子岳算一个。
所以厂里急需培养“老生”演员。
恰好这时,王炳彧就出现了。他的气质和表演,都和赵子岳一样朴实无华,所以前辈们都暗自欣喜,这不“赵子岳”的接班人,就有了吗?
王炳彧进入北影厂后,先是在《北大荒人》中,出演了车向阳。
继而又在《停战以后》中,出演李连长。
1962年,谢添执导喜剧影片《锦上添花》,邀请赵子岳在其中出演男主角“老解决”。而赵子岳又向谢添推荐了王炳彧,在剧中扮演铁英父。
那年赵子岳53岁,王炳彧年仅27岁,但两人在银幕上扮演同辈人,却毫无破绽和违和感。
这令赵子岳非常欣喜,更加认定王炳彧是个“可造之材”。
1963年,崔嵬和欧阳红樱执导儿童片《小兵张嘎》,在选择胖墩父亲老满这个角色时,他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演员,就是王炳彧。
结果王炳彧不负众望,把老满这个角色塑造得神形兼备。乍一看,还真像是一位河北老农。
王炳彧在北影厂演“老大爷”演出了名,于是又引起了其他电影厂导演的注意。
1964年,八一厂拍摄抗战电影《地道战》,其中高家庄村长高老忠,是个非常关键的角色。导演任旭东,非常信任地,将这个表演任务,安排到了王炳彧身上。
1965年,《地道战》上映后大受欢迎。王炳彧所扮演的高老忠,可以说成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。
尽管他在故事展开后不久就壮烈牺牲了。
但他几乎每场戏的每个神情、每句台词,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尤其是“拉钟报警”那场戏,他的表演准确到位又细致入微。
走出家门时步履沉稳有力。
发现“鬼子”后动作立即敏捷起来,躲进暗处,警惕观察。
危难之际,他踉跄奔向村口的大钟,要“拉钟报警”。
这时片中响起紧张而焦急的音乐,富有地域特色的旋律,牢牢抓住了观众的心。再配合王炳彧的表演,简直天衣无缝。
后来,这场戏成为大伙公认的经典片段。小朋友们甚至为此专门编出了“老忠叔快跑”的童谣:老头,后面有鬼子在追你,快跑快跑,不要被鬼子抓住了,快跑快跑快跑快跑,跑跑跑跑跑……
正因为老忠叔及时拉响了警报,所以全部村民都躲进了地道,但老忠叔,却英勇牺牲了。
但我们的脑海中,却永远留住了他那大义凛然的面庞,和不屈的身影。
高老忠,成为了王炳彧演艺生涯中,最为出彩的一个角色。
那年他才还不到30岁,但在出演“老大爷”这条赛道上,却已经是无可替代的存在。
所以,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北影厂“银幕老大爷”专业户,又出演了《浪涛滚滚》、《红石钟声》、《红雨》、《海霞》、《万里征途》等电影。
他在北京电影学院56级那些同班同学中,算是出镜率非常高的一位演员了。
如果他按照这条戏路一直走下去,成为老戏骨,几乎会是一种必然。
然而这时,他却突然向北影厂提出了辞职。
然后,他去了香港。
没想到,他的演艺之路,也急转直下。
三、
1978年,王炳彧在崔嵬执导的电影《风雨里程》中,出演了严昆玉一角。
随后,他便和家人,一起移居到了香港,加入了凤凰影业公司。
但他的表演风格,却明显与香港电影圈存在一定的差异。
所以他很难得到亮眼的角色。
其实当时凤凰影业也正处于辉煌时期,出品了众多优质电影。
可演惯了“农村老大爷”的王炳彧,在全新的环境中,只能给自己的戏路,进行重新的定位。
在1979年由张鑫炎执导的《通天临记》中,他被安排出演“黑帮老大”。
这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角色。
与他本人的生活,更是相距甚远。
但我们从他在影片中的表现来看,他显然很快适应了“港式”表演方式,用夸张的神情和动作,来冲击观众的视线。
他所扮演的这个“大佬形象”,神态威武,霸气十足,令人望而生畏。
谁也没有将他与《地道战》中的高老忠,联系在一起。
可见这是一位可塑性非常强的好演员。
随后,他又在《泰山屠龙》中出演了被反派杀死的众侠士之一,在《密杀令》中出演了开封府班头。
但这两部电影,大家所记住的,都是江汉、夏冰心、朱虹、黎汉持、陈思思等这样光鲜亮丽的男女主角,谁也没有留意到一闪而过的王炳彧。
1982年,一部由张鑫炎执导的《少林寺》横空出世,火爆电影市场。
但王炳彧却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。
他因突发心脏病,猝然离世。
年仅47岁。
四、
生活中的王炳彧,其实是个性格豪爽之人。
并且看上去,身体挺好的。
据北影厂一位老演员回忆说,印象中王炳彧非常壮实。北京的冬天那么冷,冰天雪地的,但他的身上,却往往只穿一件单皮夹克,还活蹦乱跳的。
另一个说,他平常也不修边幅,跟工人兄弟坐在一块儿,根本分不出谁是谁来。
曾有网友在70年代中期与他有过一面之缘。
那年夏天,这位网友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到铁道干校的游泳池去游泳。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大门紧闭。
几个小孩使劲敲门,弄出动静。结果只听里面传出一个低沉的声音:干啥呢?里面还有人在午休呢。
然后走出一个人。几个小朋友定眼一看,哎呦,这不正是《地道战》里的老忠叔吗?于是立即唱起来:老头,后面有鬼子在追你……
结果,王炳彧不急也不恼,反而站在那里,叉着腰,哈哈大笑起来。
这个形象,给那帮小孩,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
但没想到这么爱笑的一个人,生命历程却如此短暂。
我发现王炳彧不仅演“老头”是一绝,而且他的声音,也很有特色。
这一点,我们通过他为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、《桥》等影片的配音,就能感知一二。
可惜这位富有表演天赋又戏路宽广的好演员,年纪轻轻就撒手人寰。
倒是他的同班同学许还山,在80年代大器晚成,声名鹊起了,如今更成为了众人熟知的老戏骨了。
不知时间过去这么多年,是否还有影迷能记得王炳彧这个名字呢?
他也曾经短暂闪亮,却转瞬消逝。
甚至,并没有和更多喜欢过他的影迷,挥手告别。
今天,当我在看《通天临记》这部老电影时,无意间看到他,心生感慨。
于是写下这些文字,来表达对一位曾经熟悉的演员的怀念。
耳边,他的那句“准备战斗!”的台词,依然清晰可辨。
51配资网-股票配资利率-国内配资炒股官网-专业配资平台排名第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